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

时间:2024-05-29 作者:Indulgence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实践性的教案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工具,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优质6篇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合作交流

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学习课文,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g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三、品读体验

1.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课文写大象,抓住大象的什么特点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外貌:性格:

神志:聪明

动作:善于表演: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4.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巩固延伸

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这处?

课堂练习

1.说说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2.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3。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说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与象共舞

不慌不忙

聪明有趣善于表演

人象共舞

人——————和谐相处—————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独立完成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搜集资料,了解到有关泰国风情,增长了知识。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俗语谚语。

4.巩固对剧本的认识,感受京剧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表现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的句子,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的。

教具准备:

京剧《沙家浜——智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简单介绍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剧(播放京剧《沙家浜——智斗》),听后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巅峰之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并组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三、讲读课文

1.课题“智斗”,讲谁与谁斗智?为什么“斗智”、“智斗”的结果怎样?

2.小组互说,全班交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3.说一说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情感。

2.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复习

练写生字词。

二、学习阿庆嫂出场段落

1.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事件的背景。

3.抓住描写阿庆嫂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品味,体会其内心世界。

三、学习阿庆嫂智斗敌人段落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也是来打探新四军的伤病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表现阿庆嫂机智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1.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

“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2.分角色朗读刁德一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刁德一的狡诈,阿庆嫂的智慧。

3.分角色朗读胡传魁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

再来看阿庆嫂和刁德一的第二次交锋:

4.说说阿庆嫂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两次智斗有什么不同)?

5.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现在,你对阿庆嫂有什么认识?。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课外观看《智斗》的录像,感受京剧的魅力。

巩固生字词。

教学反思:

?智斗》节选自京剧《沙家浜》,主要讲1939年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了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员,与敌人斗智的故事。

本文是《沙家浜》的一个片段,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学生在没有了解《沙家浜》这个故事之前,读懂全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询有关京剧的资料,看一看京剧《沙家浜》,再认真读文。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智斗”,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和谁斗智?为什么要“智斗”?“智斗”的结果如何?在同学们一一找到“智斗”的部分后,我让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同时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听,还要进行评价,如果你认为别人读的不好,你就来读。这样,阿庆嫂的沉着冷静、思考周密、机智勇敢、有胆有识、能说会道的特点,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多疑狡猾的特点,胡传魁的要面子、愚蠢的特点,都让学生一一捕捉。课后,我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看京剧《沙家浜》,再把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表演给家长看,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2、认识“木”字旁,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3、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树的特点,热爱并保护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你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认识一下这些树朋友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做到一准五不。

2、在读课文,和同桌小伙伴比比谁读得通顺。

3、小声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树宝宝,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去掉拼音检查。

3、观察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有什么相似点。

他们都是“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4、书写指导“枫”

指导顺序:1、笔顺。2、压线。3、起笔。

5、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四、指导朗读课文

1、看图识树朗读。

(1)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杨树高,榕树壮。结合图片理解“高”和“壮”的特点。

(2)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梧桐树叶像手掌。借助比喻句理解梧桐树叶的`形状。可以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树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特点。

(3)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枫树秋天叶儿红。明白枫叶在秋天经霜变红的特点,可以借助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来理解。

(4)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松柏四季披绿装。可以引导学生赞美松柏耐寒的特点,理解其精神。

(5)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木棉喜暖在南方。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6)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桦树耐寒守北疆。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7)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银杏水杉活化石。明白活化石的含义。是指这种树古老而又稀少。

(8)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金桂开花满院香。理解桂子花开香飘十里的特点。

2、表演读课文。

五、我是小诗人。

柳条弯弯____

桃树花开____

银杏叶儿____

六、拓展延伸:

请小诗人们课下收集更多树宝宝的知识,写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吧!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诗歌,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联系其他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学生反复读古诗

2.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3.理解古诗重点字含义

长歌行 汉乐府 三国时期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2)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温暖的春天。

(5)布:给予。

(6)德泽:恩惠。

(7)秋节:秋季。

(8)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9)华:同“花”。

(10)衰: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11)徒:白白的。

(12)百川: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4.理解句意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日:太阳。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的照耀。○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时常。恐:动词,担心。秋节:秋季。至:动词,到。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衰老,衰败。○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时:名词,时候。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气了。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5.中心: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春天代表:壮年时期

常恐秋节至代表:晚年的来临 大河奔入大海代表:时间的消逝。

6.联系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教学反思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铭。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韵律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4、小组交流话题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话题

请各组金牌发言人发言。

6、提升学习拓展

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谚语警句或故事展示出来,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一读,背一背。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更懂得了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5

教材分析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

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教学反思

课文《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

一、语言描写洞心理。

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 “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写出了八儿急于要吃到腊八粥的心情;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都看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的腊八粥的强烈愿望!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无法马上吃到渴望的腊八粥,八儿便猜想着锅里的腊八粥的样子,于是,恳请妈妈抱着自己看看,也看出了八儿急于想证实自己的想法!

“哦!”虽然这一处语言描写只有一个字,却将八儿亲眼见到锅中腊八粥时的惊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语言不在多少,关键看它的作用!

通过语言描写展示的是八儿的心理变化!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感悟,

二、行为、表情展心理。

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

“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

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出出进进”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

“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讶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

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

三、拟人写法有妙处。

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

小学语文形近字教案及反思篇6

1.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原文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抱成团。

一根竹篙难渡海,

众人划桨开大船。

2.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5个,会写8个。

2、通过朗读初步认识俗语,初步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主动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学习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书写生字第二课时进行)

学习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我们民间有一种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我们把这种语句称为俗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一课《俗语》。板书课题:俗语(生齐读)

师:俗语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应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师生活动

(录音范读)学生认真听,心里跟着默读。

(过渡:刚才老师给大家讲了什么是俗语,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课文中有哪些俗语。我们一起来听录音范读一遍,大家要认真仔细地听,心里跟着默读。)

(二)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也来读读课文,不过,老师可有要求告诉大家哟。)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对照生字表,勾出生字和生词并朗读。

(2)然后同桌交流学习生字。(从组词,说话,怎样记住它等方面去进行)

2、自主学习生字

(三)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过渡:刚才老师叫大家相互学习了生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小朋友们看仔细了,老师用红色表示的就是生字,通过刚才的自学、相互学习,请小朋友们用拼音把生字的音节拼出来。注意要读准哦。)

2、生字:小老师教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练习说话。

三、细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一同来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就去课文中初步感受一下俗语所讲的道理吧。)

(课件出示)1、生读课文,读句子。

2、说说自已读懂了些什么。

3、抽生说。师相机指导。

4、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句意。

(用学生自已准备的小棒理解“一根筷子易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让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大。)(过渡: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小棒拿出来,先折断一根小棒,再把十根合在一起折一折,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5、师小结:这几句俗语的意思都是讲的团结的力量大。

6、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团结的力量大呢?(生自由的说一说)(拔河、劳动等)

四、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课后收集你感兴趣的俗语,看看自已能记住多少。

3.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学反思

?俗语》这篇短文是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的语句为依托,让学生初步接触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明晓事理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超,使识字与认识事务、明晓事理、培养情感结合起来。教学的重点是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难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牢记这几条俗语,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本节课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开课时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今天的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这些俗语讲述的道理时,先集中讲述一条,然后“以点带面”理解其他几条俗语的`意思。这几条俗语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句通俗易懂,而且易于用实物演示。所以教学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口,先老师演示折断一根筷子再请学生动手折断十根筷子,很明显学生是不能这十根筷子的,他们很直观地顿悟俗语蕴含的道理。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内休息,即学生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并提出听的要求:听听歌曲中有我们学过的哪句俗语。这一环节我的出发点是休息、巩固和激趣。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一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熟背本节课的五句俗语后,我请学生交流回家收集的俗语,学生兴趣盎然,争着展示。虽然课堂中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多,无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展示自己,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体现。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本节课的教学也留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识字教学落实得不够,学生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课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教学有随意性,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