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是一种提高我们课堂活跃度的重要手段,教案在制订的时候,你们肯定要考虑联系实际,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mp3播放器的相关知识,如常见品牌及其产地、容量、外形、价格等。
2、能力目标:通过上网了解mp3播放器的常见品牌、产地、价格及产品评论,进一步熟练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上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上网搜索mp3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体验鉴别信息真伪的过程。
教学重点:
对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来鉴别真伪。
教学难点:
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课前准备:市场上一些常用电子产品的价格与性能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听歌,那一种方式,mp3,如何购买一只mp3播放器,你们觉得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能想到的因素有价格、外形、品牌,而对mp3的内存容量,容量大小,mp3型号的概念还模糊不清,所以很可能会忽视。
请同学们通过上网,给我推荐几个mp3品牌。
在交流品牌时,学生可以通过搜索查找到“爱国者、三星、索尼、明基、联想…”等一系列品牌。
你能告诉我这些品牌的产地在哪里?哪些品牌比较信得过?
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了解相关的品牌知识。
二、假如我要买一个400块左右的mp3,你们能不能推荐几款信得过的?
学生开始搜索,如何选择合理的关键字进行搜索。
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网站。
网络信息多而杂,要学会从中选择适合的知识。
学会边查找,边做记录,并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对比。
三、选中了一款自己喜欢的,价位合理的产品后,还应该考虑什么?
一个产品的设计是否人性化、售后服务是否完善这些隐形因素也需要考虑。
查看网上的产品评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隐形因素。
在查看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这些评论只能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
四、课外延伸。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朗诵诗文。
2、激发幼儿产生联想,丰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风、云)
2、各种白云卡片、白云头饰,篮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我说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云彩)
二、看云彩
教师:跟老师一起去看云彩吧。
1、看看这朵像什么?这朵像什么?还有这个呢?跟小朋友说一说像什么?
小朋友说一说平常你见过的云彩还像什么?
2、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谁让他们变的一会像这个,一会像哪个的?(风)
三、教师朗诵诗歌
1、教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是关于云彩和风的,请小朋友找个小椅子坐下,仔细听一听,诗中都是说了些什么?
2、老师边说边表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诗中都是有什么?
四、请小朋友看一段动画,想一想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1、谁知道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变成很多东西)
2、云彩很有趣是风吹着它变的,那么风儿有本事是什么意思?(风儿有本领,又能耐能吹得云彩变成狮子、小白船、还有胖娃娃)
五、请小朋友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云彩变成了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小白船)
从你的小椅子底下拿出小白船,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跟录音一起说一下这段诗文。
六、请小朋友在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说了些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大师子)学一学狮子的样子。
2、请小朋友跟录音一起说一边。
把狮子放回小椅子下面。
七、请小朋友再听下一段诗文。
1、拿出图片,看胖娃娃带的是什么帽子?身穿什么褂子?做的什么动作?谁见了笑嘻嘻?
2、听录音一起说一边。
请小朋友看着动画跟老师一起完整的说一边诗文好吗?
八、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咱们分组说一边诗文。
1、拿小白船的说小白船那一段,拿狮子的说狮子拿一段……与孩子一起说,请小朋友把图片放回家。
2、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想表演了,现在请小朋友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表演一边。小朋友说的好表演的也好。
3、快看一片小白云也被你们吸引来了,瞧,它变成了什么?(小白兔)
说一说小白兔长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图片画的什么?跟其他小朋友说一说。)
4、小白云变得多有趣呀,你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白云呀?
5、老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朵小白云的头饰,请小朋友学一学小白云在空中是怎样飘来飘去的。
6、请小朋友先做小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的动作,在飘的时候,小朋友想好了,你要变成什么?等老师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就接着变成他的样子。
7、来咱们先试一边,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变成了什么?(小鸭、小兔)
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读“鲈、饵、纵”等11个生字,会写“捞、饵、溅”等14个生字,理解“涟漪、翕动、抉择、告诫”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体条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学习生字词。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3)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一个如水的夜晚,一个刚满十一岁的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去附近的小岛上钓鱼。就是那一次钓鱼,给小男孩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2、齐读课题。
3、释题。
师:“启示”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拿起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二)检查生字词
(小黑板出示):鱼饵鱼钩鱼鳃捕捞操纵
抉择告诫实践皎洁沮丧诱惑
溅起涟漪小心翼翼轻轻翕动不容争辩
1、自由读、开火车读。
2、解释词语。
a、涟漪(细小的波纹。)
翕动(一张一合地动,多指嘴巴。)
b、找近义词。
抉择(选择)
告诫(劝诫)
师:(拿出两只颜色不同的粉笔)我想从中选一只,能不能说“抉择”?(不能,“抉择”指很难的选择,可能是影响一生的选择。)
“告诫”什么时候能用呢?(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警告、劝诫)
(三)概括课文。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用简单的话讲一讲。
(课文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随父亲去钓鱼,在父亲的要求下,严格遵守时间上的规定,将已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中。)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师: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舍不得放,但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回水中。
板书:我————不放
爸爸————放
2、师: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找“我”不放鲈鱼的理由,并划出关键词语。
(生默读)
3、交流理由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理由。
(钓鱼之不容易鱼大无人知晓只差两个小时)
a、钓鱼之不易
1)师:多好的鲈鱼,多大的鲈鱼,十一岁的“我”舍不得放走它,因为钓起这条鱼是多么不易。大家找到“我”钓鱼的段落读一读,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很深刻。
生说:过了好长时间小心翼翼一收一放等迅速拉
2)朗读感受
3)说话训练
师:小男孩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难道这仅仅是一收一放吗,当时的情景可能是怎样的呢?
生自由说
4)感情朗读
b、钓上鱼之后的兴奋:“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得意地欣赏着”
通过反复读,体会“我”钓到大鱼后得意的心情。
4、师:鱼放回去之后就很难再——————钓到这么大的了。指导朗读。
师:当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而且当时并没有人看见我们,也不知道这鱼是什么时候钓的。我有这么多的理由不放,那为什么最终又放了呢,父亲当时又说了什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想象说话
1)师:从你的朗读和表情中,我感受到当时父亲说这话时非常平静。(停顿,环视大家)可是父亲内心真的像他表现的那样平静吗?(学生思考)
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他心理在想——————,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无论我怎样——无论我怎样———,都得————,因为时间未到。
5、朗读第10自然段。
师:最终“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指名读。
我感受到小男孩是非常得依依不舍。再次朗读。
四、教师小结,留下悬念
师: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了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影响我的成长吗?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钓鱼的启示
我:不放————————爸爸:放
钓鱼不易时间未到
大
只差两个小时
无人知晓
(非)(是)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在玩、数中比较5以内的数。
2.通过剥一剥、玩一玩提高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花生(大小不一);每人一张白纸;
2、幼儿有剥花生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3、ppt
三、活动过程:
1.出示花生,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花生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花生宝宝)你猜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
师小结: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花生,每个花生里面都有可爱的花生宝宝。
(评析:让幼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行第一次操作,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让幼儿剥花生,数一数花生宝宝,感知5以内的数量教师提出要求:请每个幼儿剥剥,看看里面有什么?再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花生宝宝剥出来,一边剥一边数有几个花生宝宝。提问幼儿:你剥到了几个花生宝宝?好,请你们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
(3)通过故事“大比拼”对比5以内的数字师:在“花生王国”里面也有许多的花生,他们是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今天在国王的宫殿里面要举行一场“大比拼”的活动,他们要比一比谁生的花生宝宝多,参加比赛的有:胖胖、美美、帅帅还有多多,准备就绪,裁判员说:谁先来生花生宝宝,胖胖说:我先来,只听到“啪啪啪”的一声(播放ppt,提问幼儿:胖胖生出了几个花生宝宝?),紧接着谁来了,帅帅也来了,听“啪、啪、啪、啪”的声音。(提问:这是谁生的花生宝宝?生了几个花生宝宝?)“你们好了那就瞧我的,“啪、啪、啪、啪、啪”(是谁?生了几个花生宝宝?)接下来该谁上场了“啪、啪、啪、啪”(提问:是谁在生花生宝宝,生了几个?)下面我们来当小裁判帮他们比一比。
提问:
(1)用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的看一看谁和谁生的宝宝是一样多的?
(2)谁生的比美美和帅帅少?有几个?
(3)谁生的比美美和多多多?有几个?
多多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后来又有许多的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去找他比式谁也赢不过他,他成了“花生王国”里的花生王。
2.串花生串,通过串串进一步感知比5小的数量。
师:你们想不想当花生王,请你们把花生一个个贴在这张白纸上,然后数一数,再和你们一组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花生多谁的花生少,看看你们一组谁是花生王。(4人一组)
3.送花生串教师:看看你的花生串和谁生的花生是一样多,老师和多多是一样多的,有5个,我就把花生串送到多多身边,现在也请你们来送花生串,作为比赛的奖品。(提出要求: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数清楚,你是和谁一样多的)3.结束活动师:多多为了庆祝自己得了冠军,请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出发吧。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
(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在听听、讲讲画画中熟悉歌词,初步学唱歌曲。
2、创编部分图谱,迁移使用图谱记忆歌词的方法练唱,并根据歌曲旋律仿编歌词。
3、在演唱歌曲中,体验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幸福感。
活动准备:
1、图谱《小雨的梦〉
2、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音乐,并用手为音乐伴奏。
2、教师用故事引出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 )这段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 )教师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你觉得小鱼幸福吗?
(3 )教师范唱歌曲《小鱼的梦》,幼儿倾听歌词。
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呢?
3、出示图谱,学唱歌曲。
(1)这里有一幅图,你们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和我们唱的歌词有什么关系?
(2)教师放慢速度,边指图谱边唱歌曲。
刚才老师在唱歌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谁愿意来试试把空白处变完整?
(3)个别幼儿添画图谱,教师带领其他幼儿边看图谱边唱歌曲。
(4)引导幼儿看图谱完整地演唱歌曲。
4、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旋律仿编歌词。
(1)小鱼做的是那么甜美的梦,还有哪些小动物在做梦呢?
(2)带领幼儿演唱新编的歌曲。
5、让幼儿为歌曲起名字。
6、跟着音乐做边动作边演唱歌曲走出活动室。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资料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荷花(风荷丽日)
2.课件-照片:池塘里的鱼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课件:(动态)荷花
1、荷花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让幼儿欣赏动态的美丽荷花)
2、想一想,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小虾,小鱼)
幼儿根据自我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学习儿歌《荷花开》出示图片:池塘里的鱼、虾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
(小鱼、小虾)
教师:池塘里有小鱼,小虾还有风儿和荷花。
2、这几张图片上的资料能够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3、教师示范朗诵儿歌《荷花开》
演示荷花图片:
儿歌里说的红色的大伞是什么呢?(荷花)
三、启发幼儿经过动作辅助,理解儿歌资料。
1、暖暖的风儿吹过来,能够做什么动作呢?
小雨又能做什么动作呢?
小鱼、小虾能够用什么动作表示?
2、教师带领幼儿边朗诵儿歌边动作表演。
3、幼儿团体朗诵。
四、幼儿跟随音乐,在儿歌表演中,自然结束。
附儿歌: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