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励他人,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勇气和信心,通过先进事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重要基石,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1
5月22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杜富国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7岁的杜富国是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__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杜富国自20__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20__年11月24日,杜富国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20__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20__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20__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杜富国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杜富国是红色老区培养出的优秀儿女,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书写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杜富国的意志是钢的、是坚强的,他把热血洒在了那一片平静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他们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我们在向他学习的同时更要化感动为力量,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甘于奉献,做一名称职合格的共产党员。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2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_多年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的钱七虎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奋斗一甲子,报国_年。_多年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
“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
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当时,钱七虎受命负责空军飞机洞库门的设计。为实现设计目标,钱七虎多次到核爆试验现场调研。当时,他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结构计算,成功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矛”与“盾”总是在攻防对抗的进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随着各国军队侦察手段不断升级、精确制导武器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上,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挑战。
“防护工程是我们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 钱七虎带领团队开展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深地下防护工程抗钻地核爆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首脑指挥中枢、战略武器安上了“金钟罩”。
时代在发展,初心永不变。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始终保持着那颗爱党报国的初心,带领团队瞄准前沿、迎难而上,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难题,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全过程。他用毕生心血,铸就坚不可摧的共和国“盾牌”,获得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总有一连串闪耀的名字镌刻在时代丰碑上,使其更加巍峨;总有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使强军音符更加嘹亮。这些名字,这些事迹,钱七虎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斩钉截铁地说。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3
16年前,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直刺苍穹,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沸腾了。从这个小镇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8年前,这个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小镇再度成为热闹的海洋。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又一次逐梦苍穹;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州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1964年,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4
1992年12月28日,珠海三灶岛。在距炮台山3公里处的主席台上,坐着军地领导和国内外媒体记者,现场的气氛安静而紧张。那一刻,全国人民都静静地关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爆破。
主席台上,钱七虎也在坐。作为这场爆破的主持者,他深知,这场爆破工程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爆破总方量1085万立方米,50%的土石方要一次性定向抛至大海,50%的土石方要松动破碎;把半座山扔进大海,需要上万吨炸药,还要确保山外600米和1000米两处村庄安全,房屋不得倒塌。
“是挑战,更是机遇!”一年前,接到任务后,钱七虎立下了军令状。“我们有最好的爆破工程专家和最过硬的团队,我胸有成竹!”钱七虎7次到珠海一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组织制定有效措施,带领爆破技术人员和学员连续奋战,反复做模拟试验,测定震动参数和炸药的可靠性,邀请多名国内爆破领域专家现场讨论设计方案。
13点50分,随着爆破工程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1.2万吨炸药和数万支雷管在程控起爆器精确控制下,分成33批,在38秒内逐一起爆,其爆炸当量相当于二战时期美国投放广岛原子弹的60%。
远远望去,炮台山在抖动中先后被切成3段,每段山体又一片一片被抛向天空,掷入大海,蔚为壮观。
爆破成功,达到预期效果。一时间,这场爆破在我国爆破领域引起了轰动,军地领导、科研单位纷纷发来贺电。
炮台山的成功爆破,被媒体称为“亚洲第一爆”,时至今日仍保持着世界最大直列条形装药工程爆破当量的爆破纪录。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5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
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一位医疗专家说,从伤员杜富国身上,他看到了一位军人的钢铁意志。正在逐步恢复的杜富国,对未来有很多设想:做播音员、学盲文、写扫雷队每个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八一勋章获得者及事迹篇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