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心得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结构,通过书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学习目标和路径,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抗美援朝事迹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美援朝事迹心得篇1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我们12军奉命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从重庆赶往东北,于51年3月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我们爬山涉水,经过十几天艰苦的日夜行军到达前线指定位置,随即投入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我军节节胜利,圆满地结束了战斗。休整数日,上级作第二阶段战前动员说:“在这次战斗中,要把敌人分割开来一块一块地吃掉。我们的后勤机关,男同志下师团去工作,女同志到野战医院护理伤员。我是重庆解放后参军的女兵,第一次接受战争的考验,领导分配我和另一女同志到野战二分院工作。
战斗打响后,我院负责全军伤员的抢救和后转任务,白天敌机不停地轰炸扫射,不能转运,只好把伤员放到各个山沟里(因防空洞很少)用树枝作隐蔽,到了晚上伤员从前线不断地抬下来,我们用汽车往后转。当时从前线下来的都是重伤,有的在抢救中牺牲了,有的还没顾得上抢救就与我们永别了。待转完伤员,每天能吃上两餐饭就不错了,炊事班的同志很辛苦,白天作饭不能冒烟,晚上不能漏光,用雨布堵住门室,在防空洞里作饭,双眼被熏坏了,他们从不叫苦。我们护理伤员的每天输流着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一次我给一个伤员喂饭他说:“看护员同志,你们不要把我往后转,我的伤不重,我还要上前线去打美国鬼子”,其实他是重伤,像他这样不愿往后转的同志还有很多,他们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更加激励我要进一步作好战地护理工作,才对得起流血牺牲的同志们。
在转运工作告一段落后,上级命令我们后撤,后撤时必须通过敌人的炮封锁线,眼看离封锁线越走越近,在夜色中,炮弹爆炸形成了一道火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当炮弹从我们头顶上飞过,我们就立即趴下,待爆炸声响后,如没被炸着,爬起来继续走。医院女同志多,当晚如硬突封锁线,伤亡一定很大,院长决定,停止前进,自找掩体休息,但不准睡觉,随时听候命令。等到天麻麻亮时,天空阴沉下起小雨,敌人打了一夜的炮,停了,空中敌机也没有飞来,这时院长叫我们赶快突过封锁线,我们一口气跑了七八里路,过了封锁线后就进入大山,这一来,部队跑散了,我们五人与单位失去了联系,只好在大山里辨着方向往北走,又累又饿,没有一点吃的东西,敌人的探照灯就在后面四处照射,我们又怕被敌人发现当俘虏,只有翻山越岭,以泉水充饥,在大山里不分白天黑夜地走了四五天,终于走出险境,回到了部队。
70年过去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战斗和工作了四年多的年轻女兵,如今已成了白发老人,可那刻骨铭心的一幕,仍历历在目,我永远怀念长眠在朝鲜的同志们。
抗美援朝事迹心得篇2
接受采访时,孙景坤老人刚刚出院不久。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的采访时间一缩再缩。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谈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礼时,他仍然尽力地坐直了身体。
老人话不多,反复提起的两个词,是奉献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从来没有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他想到的,总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战时勇往直前建设时事必躬亲为下一代做爱国主义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奖章和证书……当我们赞他伟大,唤他英雄时,他想到的,却是已经长眠的`战友。
“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类似的话,老英雄张富清也说过。他们并不相识,却因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返程的路上,我们去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精心布置的场馆和详实的史料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那连天的战火和无畏的将士,烽烟中黄土下,许多英雄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想,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会少哪怕一丝坚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什么年代,共产党人都在用行动反复重复这个答案,在湖北在辽宁,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在人民需要的每个时刻里。
抗美援朝事迹心得篇3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传说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传说。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传说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丹东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传说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抗美援朝事迹心得篇4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计回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对人民的致礼。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传说。
20xx年5月,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孙景坤心中不舍,但还是毅然捐献了自己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永恒的致礼。
如今的丹东,鸭绿江风微浪稳,凤凰山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战火不断满目疮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光荣院里,工作人员给予孙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顾,子女也在床边尽心陪护,但老人每次醒来都要寻找的,却是一位无言的“伙伴”——军装。这件挂满了奖章的军装,现在就挂在老人的床边,护理员曾数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它抚摸奖章抚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抚摸这一生的付出与奉献……
接受了采访后,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躺下,半梦半醒间,老人又将右手举到了耳边,从姿势上来说,这一个躺着的军礼远远称不上标准,可在内涵上来说,这又是一位军人,用72年的漫漫岁月,敬出的最标准的军礼。
抗美援朝事迹心得篇5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烈士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邱少云这光辉的名字早就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了。
我贪婪的读着,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邱少云那高大的身影、坚毅的神情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含着热泪默默的说:“邱少云叔叔您没有死,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您的名字永远闪烁着光辉!”
邱少云叔叔为什么能在烈火烧身之下不动摇呢?是因为他有刚毅的性格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能把革命胜利看得高于一切,所以他为了革命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邱少云叔叔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我们这代着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邱少云叔叔的英雄事迹告诉我们:纪律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纪律是重要的保证。”当年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忍饥挨饿啃树皮吃树根也不损害群众的一点利益,他们路过苹果园时连掉在地上的苹果看也不看一眼……想当年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暴露目标纹丝不动,让烈火燃烧着。这是何等的刚毅、何等的崇高。
今天有些年青人却把纪律置之脑后,上车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课堂上随便讲话,这些跟邱少云烈士相比显得多么渺小和自私。我呢……上课也有讲话的不好习惯,这跟我肩负的学生责任挺不相称的。今天为了革命的三个现代化就应当为了攻下文化科学堡垒而努力,我们也要向邱少云自觉遵守革命纪律,上好每一堂课,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共产主义的美德,永远将邱少云先烈的品格精神作为我们永往直前的动力,永远踏着邱少云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英雄事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