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优质5篇

时间:2023-05-10 作者:betray

在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有记录心得的经历,心得体会是记录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的书面材料,是非常考验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的,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优质5篇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篇1

你是否想要一个能变零食的大口袋,你是否想要一个可以帮助你写作业的机器人,你是否想拥有一支可以帮你写考试卷的神笔……

有一个小男孩就拥有一个想要什么就能变出什么的宝葫芦,他就是张天翼爷爷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的主人翁王葆。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男孩名叫王葆,在钓鱼时意外地钓到了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从此,王葆坐享其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宝葫芦帮他学习,做模型,考试......王葆经不住梦想成真的诱惑,成了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宝葫芦让他拥有了一种特殊的幸福,王葆对宝葫芦有了依赖性,结果,宝葫芦非但没有帮助王葆,反而让他学会了偷懒......终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宝葫芦施展魔力把苏鸣凤试卷上的答案全部移到王葆的空白试卷上,而且把苏鸣凤的名字也一起移给了王葆,最后事情败露了,王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最后王葆醒悟了,扔掉了宝葫芦。幸好这只是一场梦。

我也像王葆一样,几乎天天想着有个宝葫芦。有了宝葫芦,我不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吗?再也不用写没完没了的作业;再也不用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古诗古文;更不用费脑筋去考试。我由王葆联想到自己,我不是和王葆一样吗?甚至我也有一个“宝葫芦”。在家里,妈妈是我的“宝葫芦”,我房间里的内务都是妈妈帮我打理的,我要什么妈妈就给我买什么。但我却还不知足,光想得到现成的,不愿多出力。每次我做数学作业,计算器就是我的“宝葫芦”,三下五除二的就计算出来答案了。读了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不做家务以后上高中,上大学住校生活就不能自理。用计算器这不仅会让我思想变得懒惰,还会让我计算能力变弱,影响以后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要什么有什么是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只会带给像王葆一样的无聊和痛苦的生活。

王葆最后抛弃了“宝葫芦”,我也要抛弃自己的“宝葫芦”——“不劳而获“的恶习,以后做事尽量不靠别人,还要帮妈妈做家务,不劳而获能叫人变懒变坏,学不到真本领,这样长大怎么为祖国做贡献?

宝葫芦不是万能的工具,只有勤奋学习才是万能的。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不劳而获,哪些让人羡慕的成功背后,往往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是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坚持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我会永远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篇2

前段时间,我读了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故事讲述了苏北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深。

主人公三毛是一个身世凄凉,受尽欺辱、贫穷的只剩下三根头发的孩子。他没有亲人,为了生活从苏北农村来到上海,吃得是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得是垃圾车,冬天就以破麻袋为衣。为了生存,他捡过烟头,帮人推过黄包车,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总是受人欺辱,挣到的钱连顿饱饭都吃不了。

尽管命运对三毛是如此的不公,但三毛依旧保持他善良的本心。他帮助被欺负的小朋友,把自己仅有的饼分给老爷爷吃,他还不顾生命危险,救起落水的小男孩。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有一天,他去弄饭吃,看到一个饥饿老奶奶抱着一个身体瘦弱的小宝宝,三毛慷慨的把自己的饭全给了老奶奶,全然不顾自己咕咕叫的肚子。三毛的善良有爱心深深感染着我,也影响着我,让我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孩子。

尽管生活是如此的残酷,但三毛依然不向生活屈服。他勤劳、好学。在悲惨的流浪生活中,他卖过报纸,擦过皮鞋,当过学徒,尝尽苦头,但依然坚强勇敢。他的这种精神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自惭形_,想想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的我,不禁脸红,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向三毛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坚强。

在张乐平先生的笔下,生活是苦的,但三毛却用他的善良和坚强回报生活,让我在感受旧社会的冷酷无情的同时也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三毛。在悲苦中的三毛都能做到勇敢面对生活,那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社会中的我们呢?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社会多做贡献。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篇3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篇4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也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许多青少年酷爱读书,他们以书为友,以书为乐。而我就喜欢读书,我读过的书有很多,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喜爱的莫过于《爱的教育》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述事情的,作者用的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它描写的事情贴近生活并且又给人以无限思考的空间,因此,它算得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这部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然,我对这本书更是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这本书由作者亚米契斯叙述了一个来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的日记。这部作品中,记叙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读完后,它不但能使人受益匪浅,学会做人的根本,而且还能让人回味无穷。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作者亚米契斯都把那一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到一个国家,社会、民族之间的大爱,小到父母、朋友、师长师生之间的小爱,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既生动又形象,将每个人都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

二年级的时候,哥哥就将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一开始我就着迷上了这本书,慢慢的,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我发现,我可以在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东西,从不懂到懂,从懂到深入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读一遍都会新的收获,看得多,懂得多,悟得多,想得多,思的多。到现在再去体会那本书,我感觉更加的津津有味。每次阅读到感人的篇目时,眼泪总是情不自禁的从眼睛滑落。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一句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啊,我们虽然是吃饭长大的,但是,我们更是在书的陪伴下成长的啊!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篇5

旧中国底层百姓的悲哀——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这个故事已经很远很远了......但又似乎不远。

或许听起来有些骇人,在1930年的浙东农村仍然存在着“典妻”制度。几千年封建王朝对女性的压迫,羞辱,依然延传在这闭塞的地区。

事实上,“典妻”甚至连“纳妾”都不如。家里穷的响叮当,又背负着一身赌债的男人,把家里该卖的都卖光了。回头看看自己空空如也的房屋中突兀地坐着一个面色枯槁,神情凄惨怀里还依偎着一个五岁小男孩的女人。男人经别人一提醒,眼珠一转,想着自己现在那么穷,妻子跟着自己也受苦,家里还多出了一口人吃饭。还不如把她典几年给有钱地主家,赚个百十来块钱,先把自己的赌债还了再说。说到做到,妇人第二天就被一顶轿子送到了地主秀才家,过了三年,为秀才诞下一子,因为典这妇人来就是为了给秀才传宗接代的——秀才的妻子生不了孩子。

孩子生下来了,妇人的典当期限也到了,妇人该离开了,她将要告别自己这么几年来相对富足的生活,再回到那个阴暗的,穷困的家中。她不是没有过挣扎,可在秀才家里待着,哺育着新诞下来的叫秋宝的孩子,妇人心里头还惦念着家里头那个瘦骨嶙峋名叫春宝的孩子,惦念着他的父亲会不会殴打他,会不会苛待他。而当她回到了那个穷困潦倒的家里,她又开始惦念起白白胖胖的秋宝,想念他在自己的臂弯中酣睡的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想念他在吮吸乳汁时满足的笑颜。两个孩子同样都是她的宝,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妇人割舍哪一个,心中都会有痛苦,有不舍。

到底是什么是谁造成了妇人如此悲惨的境遇?是伪善却富有的秀才,是尖酸刻薄秀才的大妻?是妇人那心狠的丈夫?都不是,归根究底的还是那“吃人”的封建礼教硬生生地将妇人“扯成了两半”,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们又何尝不是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产物呢?旧中国底层的女性在面对阶级压迫以及典妻制度之时,往往采取了顺从,忍耐,苦熬的态度,就像待宰的羔羊。她们既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她们寄望于富有阶级多发善心,而不知正是这些所谓的阶级制度,深深地侮辱,损害了她们的人权。在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下无可选择的命运,是旧中国女性普遍的悲哀。

而文中的另一个悲惨的人物形象,我觉得是妇人的丈夫,那个被叫做“黄胖”的男人。都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黄胖”起先是一个非常勤勤恳恳的皮贩兼农夫,他能将每行秧苗插得非常直,很受别人夸赞。但是在那严酷的封建剥削制度下,“他的境况总是不佳,债务是年年的积起来了。大约是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他开始变成一个非常暴躁且凶狠的男人。他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直接丢进沸水里,他用锄柄狠狠的敲打春宝的额头,以及他典当妇人的这种令人唾弃的行为,看了之后你可能会义愤填膺:“这个男人简直就是禽兽,连禽兽都不如!这样的人渣还活着干什么!”可你仔细想想,他也是封建社会和剥削制度的受害者。如果没有对农民如此残酷的剥削,他也不会走到如今的这步田地。“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可以的话,他难道不想好好的疼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难道不想好好地耕作,过上虽不富裕但尚可温饱的生活吗?可是他做不到了,是残忍的封建社会和剥削制度一步步地将他逼入了这个如此艰难的地步,他无法,他不敢直视自己眼前的生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一眼望到尽头的黯淡,连光的缝隙都钻不进来,所以他开始堕落,开始自暴自弃。他,又何尝不可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