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语心得体会模板6篇

时间:2023-03-18 作者:Trick

心得体会是指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当我们心中有不少想法时,这时候就应该写一写心得体会,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也论语心得体会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也论语心得体会模板6篇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1

在现今社会中,由于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做人乃至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说朋友的重要,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有一种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感触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导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其次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宽容,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那些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的态度。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有一颗让自己快乐的心,让自己成为一缕阳光,去照亮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合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结合实际学习《论语》感到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尽管我们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会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实”的颠倒,但仍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你静心去体会,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人感悟真谛。遇事不要过分计较,又要宽以待人,坦然淡定的处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诸多真诚的回报与快乐!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2

?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努力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通过学习《论语》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本书分了7个部分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感觉很多道理是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实用的。《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有人说过了三十岁就要给自己一种减法生活。这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终还是想追求快乐的。书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而第三个人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难处,而是憧憬着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我想要这样的人生。

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长大了到社会上交往,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是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错肯定在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时候教育他也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是后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哲学论断。)这样下来,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咋听起来孔子这么告诉他的弟子,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其实孔子是告诉我们处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书中所说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这就是六经注我的境界,是三十岁这个年纪所应该具备的心灵自信的能力。我还在努力,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博大精深。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间断地学习。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论语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话,也许只要读透其中一句都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

现如今,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忧郁、牢骚多,工作生活乐趣少。像我们教师又何曾不是这样呢?我几乎天天看到老师的疲惫身影,天天听到老师不满的声音。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有时还真有误会和矛盾,心情同样不佳。这些都影响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生活的乐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觉很好,有修身养心,去郁闷之效,使人心胸突然开阔。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校园多美妙!我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论语包含的东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还太多。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3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4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也可以说更远,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复杂的人际关系呢?

今天我翻开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是它让我懂得了怎么处世怎样用心来处世。

首先,一颗冷静平和的心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你的公正,你的直率,你的磊落也用的上,同时更要有耐心。

有一个哲学预言,名叫《豪猪的哲学》,讲的是一群豪猪一起取暖,可身上都长满了刺,这样一来靠的近了都刺到了身体,而远了就没办法取暖,慢慢的豪猪就找好了合适的位置,是因为他们有耐心,同样我们人也一样处世要有耐心。

?论语》真的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享受的那种快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是《论语》给我以及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5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也论语心得体会篇6

家里有两个孩子当听众,对于我这个好讲话的人,确是方便。高兴起来,便向他们高谈阔论一番。老子的话,有理无理一个样。孩子识趣,只管听,不争鸣,这往往使我越谈越惬意。

这一回,跟孩子又扯开了《论语》和“仁”的话题。《论语》这部书,多处谈及“仁”。

然而仍纯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讲话,望文生义,借题发挥,且自以为是。涉及到古代文献典籍,我的态度大率如此。我偶尔翻检《论语》,就像翻检时下流行的文艺报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为文学作品看,我认为《论语》是上上乘的。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我喜欢《论语》的那种从容不迫;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深入浅出;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意味悠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部书开头这几句,如一支优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赏生活,礼赞生活,在提示着生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们“学”,要求人们“习”,“学”而“习”,人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这个字眼,好像不完全仅仅显示人的社会地位。我觉得它还包含着对于一个人的教养、修养、生活态度和志趣的评价。人之所以成其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为较高的人了。而从中便有了“说”,有了“乐”,有了“不温”。这光景,是很不坏的。

读《论语》会使我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调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强调“学”而“习”,陶渊明强调“归”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难收,要回来。回来并非无所事事,在“归”中而另有所“追”,亦即从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发,重新前进,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无论就《归去来辞》的这几句话,还是就陶渊明的整个作品,都具有《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深入浅出,意味悠长。陶渊明以他的作品和实践,体现了孔子至为向往而终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风乎舞云,咏而归”的那种与自然相亲相近的生活状态。怎么人们老把陶渊明视为避世者,而不看见他也是孔子的传人呢?陶文陶诗的思想风貌,温柔敦厚,充满了爱心;笔调亦直亦曲,亦方亦圆,如倾如诉,如叹如咏,这般文笔,我以为只能从《论语》中得来!